中医养生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中医养生

中医最怕你这事做太久!伤腰、伤腿、伤血管……节制才是最好的养生

2022-04-29 09:22 发布人:李金兰 浏览:

“久”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与美好的希望相关联,月圆人长久、寿命长久等等。可是,我们的身体却不那么喜欢“久”,尤其是下面这些,最好避免。

久立

中医认为,久立伤骨。

不少人有久站的经历,站久了,难免会出现腰疼。这是因为,人平躺时腰椎承载的压力最小,约为25公斤;站立时腰椎的负荷则可高达100公斤。如果是超重的人久站,对腰背的损伤则更甚。

此外,久站还有许多危害,最严重的当属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7320人跟踪调查了12年。结果发现,与坐着工作的人相比,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女性患心脏病风险增加80%,男性患心脏病风险增加39%!

不仅如此,久站者还很容易出现下肢静脉曲张、男性精子质量降低等问题。

久坐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

这是因为,久坐会使颈肩腰背持续保持固定姿势,影响椎动脉对头部的供血量,因此会造成颈肩腰背僵硬。

久坐的危害,其实远不止这一点。如今,久坐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头号杀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曾将“久坐危害”量化:久坐1小时的危害≈抽2根烟≈减寿22分钟。

此外,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患老年性痴呆症的风险、增加肛肠疾病的风险、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男性生育力……久坐的危害数不胜数。

那么,到底怎样算久坐呢?一般来说,一周清醒状态下坐姿超过5天,或每天坐的时间超过8小时,或是一天中至少持续端坐2个小时没有改变姿势即为久坐。

久卧

中医认为,久卧伤气。

所谓“久卧伤气”,即长久卧床造成气血不畅,筋脉不舒。睡应适可而止,则神宁气足;睡眠过度,易造成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动则气喘。这是因为,久卧缺乏运动,会造成肌肉萎缩和肌力减弱,故而人体会产生虚弱无力之感。

此外,久卧还会使胃肠蠕动功能降低,肠道吸收水分增加,容易引起便秘。

所以,白天不要长时间卧床,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就下地活动一下筋骨。

久视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

肝开窍于目,经常玩手机给予身体的伤害不只在于眼睛,还会影响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近来心肝阴血亏耗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与压力过大、劳心过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过度用眼有关。

而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接收大量信息,这也很容易刺激心神,使人不安,缺乏内心的宁静快乐,中医称为伤神。若是天天玩手机,长期缺乏运动,不接触大自然,气血不循环,又会耗伤气血,一定要引起重视。

久蹲

蹲厕所你一般蹲多长时间?

通常而言,不论是座便还是蹲便,排便时间均以3~5分钟最佳。

久蹲不仅会加重便秘、导致痔疮,还会使腰椎缺乏足够支撑,导致原有弧度被改变,让椎间盘所受重力不断增大,久而久之会诱发腰椎间盘突出。即使是座便,坐得过久也会压迫臀部坐骨神经,引起坐骨神经麻痹。

如果实在排不出来,也要及时起身,改时间再如厕;如果是因为读书、玩手机而久蹲,更要及时改正。在临床上,经常有一些人由于在厕所长时间玩手机、看报纸,导致血压升高、脑供血不足而诱发了急性心梗、脑中风甚至猝死。

久行

中医认为,久行伤筋。

虽说运动有益于健康,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均有不同,过量运动反而会伤身,失去了促进健康的意义。

就走路和跑步而言,速度过快或强度过大,都会导致运动伤害,严重者可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甚至带来永久性残疾,即使损伤较轻,也有可能形成慢性损伤。目前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踝关节扭伤、腹股沟拉伤、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

因此,在锻炼之前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一般来说,运动后疲劳很快消失,精神饱满,没有全身不适感,且运动后有渴望或愿意再次运动的心情,就属于比较适宜的运动强度。如果运动后恶心欲吐、心情不佳、睡眠不好、不思进食、下次不想再运动,就是过量运动了。

总而言之,健康要长久,要行动有节制,“适量”“适度”就是最好的养生!

调整大小 微信图片_20220429091048.jpg

健康知识

推荐专家

姜伦明
科室:口腔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口腔颌面外科各类门诊手术,对各类型缺失牙修复,粘膜病,牙体牙髓病,牙周病,难治性根尖周炎等。

周玲玲
科室:急诊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擅长主治:小儿感冒 小儿咳嗽 小儿消化不良 小儿厌食 小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郑进
科室:医堂第四诊室
职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

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儿科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

李芬萍
科室: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针灸治疗中风、面瘫、失眠、颈肩腰腿痛、妇科病,对针灸美容减肥有一定临床经验和研究。

匡体梅
科室:妇产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擅长:妇产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及妇产科常规开腹手术及腹腔镜下治疗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卵巣肿瘤及子宫切除术等。

江文全
科室:外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擅长普外科的各类手术和腹腔镜技术,对泌尿、肝胆、普外科及各类结石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从新
科室:碎石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对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罗杰
科室:外一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在普外及骨伤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周冲芳
科室:急诊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具备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建国
科室:外一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普外、微创胆道外科。

黄绪兵
科室:内二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对内科急、危、重症、疑难杂症诊治较有心得。

杨勇
科室:内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红斑狼疮、胃脘痛、慢性荨麻疹、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中风等疾病。

李毓银
科室:骨伤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常见病及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创伤修复及开展髋、膝关节置换术、脊柱钉棒固定术与手术治疗脑出血、颅脑外伤。

苏明华
科室:骨伤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及骨病。

尹春方
科室:治未病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痔疮、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乳头肥大、肛门湿疹、便秘、肠炎等肛肠科常见及疑难疾病。

吉祥
科室:肛肠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痔疮、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乳头肥大、肛门湿疹、便秘、肠炎等肛肠科常见及疑难疾病。

陈立宽
科室:外二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在泌尿外科结石、前列腺、肿瘤、畸形及男性科诊治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

蒋进成
科室:外一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普外、微创胆道外科。

常慧琼
科室:针灸推拿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用头针、耳针、腹针治疗脑卒中、截瘫、脑瘫、面瘫、内分泌失调等多种疾病以及针灸美容,对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周再华
科室:针灸推拿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呼吸系统,内分泌代谢,血液系统,泌尿系统、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常见病及内科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治。

李东菊
科室:妇产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妇科微创手术,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妇科产科各种经腹手术。

庄文琪
科室:内二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咳嗽病、消渴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老年病等疾病,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准确有效,对内科危、急、重症诊断治疗较有心得。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精湛技术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陈琰东
科室:针灸推拿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对治疗脊柱病、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疾病以及内婦儿科疑难杂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尹可建
科室:肛肠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治疗痔病,尤其是治疗环状混合痔、嵌顿痔等重度痔疮;高位、低位、复杂性肛痔;马蹄形、高位、复发及难治性肛周脓肿;不同程度肛裂;熟练开展RPH(自动痔疮套扎器套扎术);手术治疗直肠息肉、肛乳头瘤;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肛周瘙痒及肛周湿疹;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结、直肠炎;习惯性和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治疗;及肛门失败手术或手术后遗症的补救治疗。

王恩斌
科室:骨伤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脊柱内固定、关节镜微创技术及骨伤科各类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张云峰
科室:骨一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颈、腰椎疾病、四肢骨折、骨病等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陈建平
科室:国医堂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不孕症;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的保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血、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等;白带异常、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附件炎等。

瞿忠灿
科室:国医堂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中医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疾病诊治,尤其在肿瘤、癫痫、甲亢、中风、呃逆、慢性胃病、骨折损伤、风湿、骨质增生、颈腰椎病、乳腺增生、附件囊肿、小儿咳喘、腹泻等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王云川
科室:国医堂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

 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外感和内伤杂病、疑难杂症。尤其擅长调经助孕保胎,妇科慢性炎症;失眠,眩晕,头痛,焦虑症;慢性咳嗽;胃炎,结肠炎;前列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番迎曙
科室:内一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变(包括各期脑梗死、脑出血、痴呆等)及癫痫、帕金森病、面神经麻痹、头痛、感觉运动障碍等多种神经内科疾病。